最近,一张图片刷遍了医生的朋友圈
解剖课,职业认同感的开始
解剖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课程。刚开始医学理论课学习的时候,对于自己是医学生的概念还不是很强烈,直到上了解剖课。
从看书背骨头肌肉的名称开始,到真正上手摸骨头,最后拿手手术刀,在弥漫着福尔马林味道的狭小解剖室里真刀真枪的解剖尸体,我终于从心底认同了自己的医学生的身份。
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朋友聚会的时候,规定动作:必讲一些解剖课的小故事,往往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,尤其是在吃肉的时候……
还记得当年,有一次起得晚,买了两个肉包子就往解剖室跑,到了门口没吃完,只好塞包里。直到解剖课上好,再拿出包子继续啃。想想当年,看看现在,嗯,恩哥天生是个做医生的料。
医学生也有脆弱的,上了解剖课,好长时间不吃肉的大把人在。还有个别吐了……
当年,我们6-7人合作一具尸体
不管什么年代,解剖课用的尸体都是很紧张的,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不会那么轻易被改变,即使到了现在,愿意死后捐献尸体给医学研究的,还是极少。
当年,我们大概6-7人合作解剖一具尸体,还记得我们那组分配到的是一具老年女性尸体,可能时间有点长,被福尔马林泡得有点干瘪,皮肤深褐色。
上课前,老师带着我们给尸体默哀,感谢为医学做贡献。仪式虽短,却让我们领会到了感恩之心。
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尸体的来源,不少是意外死亡没有家属认领,才会拿到医学院的。还有一些是解放前留下来的,据说当年病理解剖系的老主任梁伯强,收集这些尸体的时候,还遇上地痞化身家属来讹诈。
学生多,尸体少,只好几人合作。大家轮流分工,先从头颅四肢开始,最后是胸腹腔内脏,每次都有一个主刀,一两位助手,剩下的观摩。一具尸体,要分好几课才能解剖好,还要缝皮复原,最后送去火化。
解剖课,不仅是解剖尸体
很多业外人士对解剖课的理解就是解剖尸体,实际上,这只是解剖课的一部分而已。刚开始的时候,要面对枯燥的课本知识,背一背人体的骨头肌肉,记一记动脉静脉,还有纷繁复杂的神经系统,不仅要背名字,还要说得出功能。
先是大教室上大课,然后会有标本陈列室的观摩实习,摸着骨头,再记忆一下,还得说出某个骨头上面的小突起名字和功能……
最后才是尸体的解剖实习课程。
福尔马林,是另外一种记忆
除了解剖尸体之外,这些解剖实习课留给我最大的记忆就是福尔马林的味道,第一节课,没经验,被熏得流了好久的眼泪。
福尔马林也就是甲醛,浸泡尸体或者标本,可以固定组织蛋白,不腐败,医学上应用十分广泛。关键是有很强的刺激性,刺激鼻腔、刺激眼睛、刺激你的胃……
后来慢慢适应了,也不流泪了,到了弥漫福尔马林味道的解剖室,反而有种说不出的亲切,或许,这种亲切感就是福尔马林带来的。
解剖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,但是在现代医学传到中国之前,中国几乎没有什么解剖学。最多就是对人体表面器官的认知,因为不用真正去解剖就能看得见;另外骨伤科还算有些解剖学知识。
再往前,恩哥觉得华佗可能懂得解剖学。不然他也不会对着曹操,说出“要解决头疾,需打开头颅”的话来。没有三两三,哪敢上梁山,敢做开颅手术,至少对头颅的解剖要有一定的认识。可能这位古代名医偷偷解剖过不少尸体,他的《青囊经》里或许有描述,可惜没有传下来。
而西方医学对解剖学是非常推崇,历史上出过许多医学大家,同时都是解剖学的泰斗,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、古罗马的盖伦,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解剖人体,很多时候是用动物来代替,虽然有差别,但是开启了探索人体的大门。
文艺复兴时期,解剖的大家辈出,维萨里《人体的构造》(“盗墓笔记”,成就一代医学宗师)、达芬奇的解剖图谱等等,不仅是医学,同样也是杰出的艺术作品。这些解剖学大师,在不断打破旧的观念的过程中,越来越揭示出人体的真实奥秘,对于现代医学的进步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不一样的文化思维,造就了中西方医学的差异。不管如何,只有揭示了真实,才是真正的科学。
分享护理知识,倡导自主学习,让学习更加轻松高效!
请扫码关注“杏林护声”----贵阳中医学院护理学院自主学习平台